洋葱模型
源码
动手
总结
洋葱模型koa-compose
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函数,它接受一个中间件数组,返回一个函数,这个函数就是一个洋葱模型的核心。
源码地址:github.com/koajs/compo…
网上一搜一大把图,我就不贴图了,代码也不上,因为等会源码就是,这里只是介绍一下概念。
洋葱模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,它的核心是一个函数,这个函数接受一个函数数组,返回一个函数,这个函数就是洋葱模型的核心。
这个返回的函数就是聚合了所有中间件的函数,它的执行顺序是从外到内,从内到外。
例如:
传入一个中间件数组,数组中有三个中间件,分别是a
、b
、c
。
返回的函数执行时,会先执行a
,然后执行b
,最后执行c
。
执行完c
后,会从内到外依次执行b
、a
。
执行完a
后,返回执行结果。
这样说的可能还是不太清楚,来看一下流程图:
这里是两步操作,第一步是传入中间件数组,第二步是执行返回的函数,而我们今天要解析就是第一步。
源码源码并不多,只有不到 50 行,我们来看一下:
'use strict'
/**
* Expose compositor.
*/
module.exports = compose
/**
* Compose `middleware` returning
* a fully valid middleware comprised
* of all those which are passed.
*
* @param {Array} middleware
* @return {Function}
* @api public
*/
function compose (middleware) {
if (!Array.isArray(middleware)) throw new TypeError('Middleware stack must be an array!')
for (const fn of middleware) {
if (typeof fn !== 'function') throw new TypeError('Middleware must be composed of functions!')
}
/**
* @param {Object} context
* @return {Promise}
* @api public
*/
return function (context, next) {
// last called middleware #
let index = -1
return dispatch(0)
function dispatch (i) {
if (i <= index) return Promise.reject(new Error('next() called multiple times'))
index = i
let fn = middleware[i]
if (i === middleware.length) fn = next
if (!fn) return Promise.resolve()
try {
return Promise.resolve(fn(context, dispatch.bind(null, i + 1)))
} catch (err) {
return Promise.reject(err)
}
}
}
}
虽然说不到 50 行,其实注释都快占了一半,直接看源码,先看两个部分,第一个导出,第二个是返回的函数。
module.exports = compose
function compose (middleware) {
// ...
return function (context, next) {
return dispatch(0)
function dispatch (i) {
// ...
}
}
}
这里确实是第一次见这样玩变量提升的,所以先给大家讲一下变量提升的规则:
变量提升是在函数执行前,函数内部的变量和函数声明会被提升到函数顶部。
变量提升只会提升变量声明,不会提升赋值。
函数提升会提升函数声明和函数表达式。
函数提升会把函数声明提升到函数顶部,函数表达式会被提升到变量声明的位置。
这里的module.exports = compose
是变量提升,function compose
是函数提升,所以compose
函数会被提升到module.exports
之前。
下面的return dispatch(0)
是函数内部的变量提升,dispatch
函数会被提升到return
之前。
虽然这样可行,但是不建议这样写,因为这样写会让代码变得难以阅读,不多说了,继续吧:
function compose (middleware) {
if (!Array.isArray(middleware)) throw new TypeError('Middleware stack must be an array!')
for (const fn of middleware) {
if (typeof fn !== 'function') throw new TypeError('Middleware must be composed of functions!')
}
// ...
}
最开始就是洋葱模型的要求判断了,中间件必须是数组,数组里面的每一项必须是函数。
继续看:
return function (context, next) {
// last called middleware #
let index = -1
return dispatch(0)
// ...
}
这个函数是返回的函数,这个函数接收两个参数,context
和next
,context
是上下文,next
是下一个中间件,这里的next
是compose
函数的第二个参数,也就是app.callback()
的第二个参数。
index
注释写的很清楚,是最后一个调用的中间件的索引,这里初始化为-1
,因为数组的索引是从0
开始的。
dispatch
函数是用来执行中间件的,这里传入0
,也就是从第一个中间件开始执行。
function dispatch (i) {
if (i <= index) return Promise.reject(new Error('next() called multiple times'))
index = i
}
可以看到,dispatch
函数接收一个参数,这个参数是中间件的索引,这里的i
就是dispatch(0)
传入的0
。
这里的判断是为了防止next
被调用多次,如果i
小于等于index
,就会抛出一个错误,这里的index
是-1
,所以这个判断是不会执行的。
后面就赋值了index
为i
,这样就可以防止next
被调用多次了,继续看:
let fn = middleware[i]
if (i === middleware.length) fn = next
if (!fn) return Promise.resolve()
这里的fn
是中间件,也是当前要执行的中间件,通过索引直接从最开始初始化的middleware
数组里面取出来。
如果是到了最后一个中间件,这里的next
指的是下一个中间件,也就是app.callback()
的第二个参数。
如果fn
不存在,就返回一个成功的Promise
,表示所有的中间件都执行完了。
继续看:
try {
return Promise.resolve(fn(context, dispatch.bind(null, i + 1)))
} catch (err) {
return Promise.reject(err)
}
这里就是执行中间件的地方了,fn
是刚才取到的中间件,直接执行。
然后传入context
和dispatch.bind(null, i + 1)
,这里的dispatch.bind(null, i + 1)
就是next
,也就是下一个中间件。
这里就有点递归的感觉了,但是并没有直接调用,而是通过外部手动调用next
来执行下一个中间件。
这里的try...catch
是为了捕获中间件执行过程中的错误,如果有错误,就返回一个失败的Promise
。
老规矩,还是用class
来实现一下这个compose
函数。
class Compose {
constructor(middleware) {
if (!Array.isArray(middleware)) throw new TypeError('Middleware stack must be an array!')
for (const fn of middleware) {
if (typeof fn !== 'function') throw new TypeError('Middleware must be composed of functions!')
}
this.index = -1
this.middleware = middleware
return (next) => {
this.next = next
return this.dispatch(0)
}
}
dispatch(i) {
if (i <= this.index) return Promise.reject(new Error('next() called multiple times'))
this.index = i
let fn = this.middleware[i]
if (i === this.middleware.length) fn = this.next
if (!fn) return Promise.resolve()
try {
return Promise.resolve(fn(this.dispatch.bind(this, i + 1)))
} catch (err) {
return Promise.reject(err)
}
}
}
var middleware = [
(next) => {
console.log(1)
next()
console.log(2)
},
(next) => {
console.log(3)
next()
console.log(4)
},
(next) => {
console.log(5)
next()
console.log(6)
}
]
var compose = new Compose(middleware)
compose()
var middleware = [
(next) => {
return next().then((res) => {
return res + '1'
})
},
(next) => {
return next().then((res) => {
return res + '2'
})
},
(next) => {
return next().then((res) => {
return res + '3'
})
}
]
var compose = new Compose(middleware)
compose(() => {
return Promise.resolve('0')
}).then((res) => {
console.log(res)
})
这次不放执行结果的截图了,可以直接浏览器控制台中自行执行。
总结koa-compose
的实现原理就是通过递归来实现的,每次执行中间件的时候,都会返回一个成功的Promise
。
其实这里不使用Promise
也是可以的,但是使用Promise
可以有效的处理异步和错误。
而且从上面手动实现的代码案例中也可以看到,使用Promise
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,写法也是多元化。
以上就是洋葱模型 koa-compose源码解析的详细内容,更多关于洋葱模型 koa-compose的资料请关注软件开发网其它相关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