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考高项-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-精华笔记

Dawn ·
更新时间:2024-09-21
· 931 次阅读

【人生苦短,只看精华】

前言

教程923页,共28章,1264000字。
人生苦短,只看精华。

目录

第1部分:信息系统

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信息系统综合测试与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础
第2部分:项目管理 十九个管理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量化的项目管理 知识产权与标准规范 管理科学基础知识 过程实践和案例分析 正文

第1部分:信息系统

1.信息化和信息系统
1.1信息:
“三个融合”:信息技术和工业制造深度融合;人和机器的融合;信息资源和材料资源的融合。
香农(Shannon):1948年提出信息的概念,创立了信息理论,
论文《通信的数学理论》,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——信息论;
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(信息的本质);信息的单位为比特(bit);
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,表现为负熵;公式为:H(X) = - ∑P(xi)log2P(xi)
差异度(事物的变化状态空间如是非、大小等)为2
H(X)代表消除系统不确定性所需的信息量;xi代表n个状态中的第i个状态;
P(xi)代表出现第i个状态的概率。
现代科学的“三论”:信息论、控制论、系统论。
信息的特征:客观性、普遍性、无限性、动态性、相对性、依附性、交换性、传递性、层次性、系统性、转化性
信息的质量属性:精确性、完整性、可靠性、及时性、经济型、可验证性、安全性
可靠性:信息的来源、采集方法、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。
安全性:信息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,可能性越低,安全性越高。
可验证性: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。
信息的功能:为认识世界提供依据;为改造世界提供指导;为有序的建立提供保证;
为资源开发提供条件;为知识生产提供材料。
信息的传输模型:信源→编码→信道·噪声→解码→信宿。
当信源信宿给定、信道选定后,决定信息系统性能的就在于编码器和译码器;
设计信息系统时,除了选择信道和附属设施外,主要工作就是设计编、译码器。
信息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:有效性(传送尽可能多的信息)、可靠性(收到的信息失真尽可能小)。
信息系统的基本规律包括:信息的度量、信源特性和信源编码、信道特性和信道编码、检测理论、估计理论、密码学。

1.2系统:由相互联系、相互依赖、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。 系统的特性:目的性、整体性、层次性、稳定性、突变性、自组织性、相似性、相关性、环境适应性。 信息系统的突出特性: 开放性——系统可访问。 脆弱性——系统可能丧失结构功能和秩序。 健壮性——系统能够抵御出现非预期状态。 1.3信息系统: 含义:输入数据,通过加工处理,产生信息的一类系统。 其显著特点:面向管理、支持生产。 信息系统模型包括: 管理模型指——服务对象领域的专门知识,即对象的处理模型。 信息处理模型——结构和方法。 系统实现条件——技术、人员、控制。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:硬件、软件、数据库、网络、存储设备、感知设备、外设、人员、规程等。 1.4信息系统集成:采用现代管理理论(软件工程、项目管理等)作为计划、设计、控制的方法论,将硬件、软件、数据库、网络等部件 按照规划的结构和秩序,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有清晰边界的信息系统中,以达到既定系统的目标的过程。 1.5信息化: 信息化的五个层次:(从小到大)产品信息化、企业信息化、产业信息化、国民经济信息化、社会生活信息化。 信息化的核心内涵: 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; 时域是长期过程; 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一切领域; 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; 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,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; 目标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、社会文明素质、人民生活质量。 智慧城市:十二五期间,智慧城市作为新兴的国家级战略规划。 “两网”: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。“一站”:政府门户网站。“四库”:人口、法人单位、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、宏观经济4个基础数据库。 “十二金”:核心(金办、金宏);增强(金税、金关、金财、金卡、金审);保障(金盾、金保、金农、金水、金质) 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要素: 信息资源(核心任务,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) 信息网络(基础设施,包括电信网、广电网、计算机网络,三网融合) 信息技术应用(龙头,主阵地,体现需求和效益) 信息技术和产业(物质基础) 信息化人才(成功之本,核心和关键,信息化技术人才、管理人才、营销人才、法律法规和情报人才。)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(保障) 1.6信息系统生命周期: 系统规划-------> 系统分析------->系统设计------->系统实施------->系统运行和维护 软件生命周期: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开发计划--->需求分析--->概要设计--->详细设计--->编码、测试--->维护 项目管理角度:立项------->开发(分析、设计、实施、验收)------->运维 ------->消亡 启动------->计划------->执行------->收尾 系统规划阶段:可行性研究报告;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阶段:”做什么”?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,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;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;成果输出是系统说明书(设计依据和验收依据)。 系统设计阶段:“怎么做”?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,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;可分为总体设计(概要设计)和详细设计两个子阶段。系统设计说明书。 系统实施阶段:特点是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;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展开,实施进展报告;系统测试分析报告。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:维护和评价;记录运行情况;必要的修改;评价系统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。 1.7信息系统开发方法: (1)结构化方法:又称生命周期方法。传统方法。包括结构化分析SA、结构化设计SD、结构化程序设计SP三部分。 遵循系统工程原理。 结构: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的框架。 结构化开发方法假定待开发的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,将系统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规划、分析、设计、实施、维护等阶段。 主要特点: 开发目标清晰化(遵循用户第一原则,保持沟通,取得共识,充分理解用户需求) 开发工作阶段化(阶段审查 有条不紊) 开发文档规范化(分阶段完成相应的文档) 设计方法结构化(分析与设计时全局考虑,自顶向下分解;系统实现时先编写具体的功能模块,再自底向上逐步实现整个系统) 不足和局限:开发周期长;难以适应需求变化(需求不明确或经常变更时);很少考虑数据结构。 (2)面向对象方法:当前主流的开发方法; UML统一建模语言(包含OMT对象建模技术、OOSE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、Booch方法); OO方法思想:客观事物由各种对象组成;对象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状态,属于某个对象类;不同对象组合和相互作用构成系统。 特点:具有更好的复用性;也划分阶段,但阶段之间无明显界限; 优势: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;有利于用户和开发人员交流沟通;缩短开发周期;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开发。 不足:必须依靠一定的OO技术支持;在大型项目开发上具有一定局限性;不能涉足系统分析之前的开发环节。 当前趋势: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,通常将结构化方法和OO方法结合起来,先用机构化方法自顶向下整体划分, 再用OO方法自底向上进行开发。两者相互依存。 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共同点:系统开发初期必须明确系统的功能要求,确定系统边界。 即解决问题前必须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(这并不轻松)。 (3)原型化方法:又称快速原型法或原型法。 根据用户初步需求,快速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,再与用户交流,最终实现用户需求。 原型:广泛应用;模拟某种产品的原始模型。分为水平原型和垂直原型。 水平原型:主要用在界面上;通常只是功能的导航,并未真正实现功能;又称行为原型;探索系统预期的一些特定行为。 垂直原型:主要用在复杂的算法实现上。 开发过程:确定用户基本需求→设计系统初始原型→设计系统初始原理→试用和评价原型→修改和完善原型→整理原型提供文档。 原型法可为系统开发提供一种完整的、灵活的、近似动态的需求规格说明方法。 特点:十分简单;周期缩短;以用户为中心;用户参与度高;符合用户需求;增加用户满意度; 提高系统开发效率;有利于系统移交和运行维护。 优点:能更有效地确定用户需求;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开发。 不足:开发环境要求高;管理水平要求高。 (开发人员和用户的素质要高;第一要素是需要快速开发工具支持;成败关键在于原型构建的速度) 适用:分析层面难度大、技术难度不大的系统。 原型法只是一种开发思想,只支持开发早期阶段快速生成系统原型;必须与其他开发方法结合使用; 用原型法进行需求获取和分析,以经过修改确定的原型系统作为依据,在此基础上完善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。 (4)面向服务的方法:在OO方法中,将相关对象按照业务功能进行分组→构件(Component);跨构件的功能调用→接口; 将接口的定义和实现进行解耦→面向服务(SO)的开发方法。(一种新的系统开发思想,大趋势。) SO方法是一个较新的领域,目的在提高系统可复用性、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。 1.8信息系统集成技术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码字很苦,感谢打赏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1)网络标准与网络协议: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:语义(做什么)、语法(怎么做)、时序(做的顺序)。
OSI协议:ISO和CCITT联合制定。
目的:为异种计算机互联;为保持相关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;采用分层的结构化技术;共七层。
物理层:物理连接媒介,如电缆连线连接器。产生并检测电压以便发送和接收携带数据的信号。
标准有RS232、V.35、RJ-45、FDDI。
数据链路层:控制物理层与网络层之间的通信。将从网络层接收的数据分割成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。
常见协议有IEEE 802.3/.2、HDLC、PPP、ATM。
网络层:将网络地址(如ip地址)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(如网卡地址);
并决定如何把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。具体协议:IP、ICMP、IGMP、IPX、ARP等。
传输层:负责数据可靠、顺序、无错地从A点传输到B点。
提供建立、维护和拆除连接的功能;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;
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度数据传送;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。
具体协议:TCP、UDP、SPX。
会话层:负责在网络的两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持通信;提供会话管理功能,
如三种数据流方向的控制,一路交互、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。
具体协议:RPC、SQL、NFS。
表示层:管理数据的加密解密、数据转换、格式化和文本压缩。
常见协议:JPEG、ASCⅡ、GIF、DES、MPEG。
应用层:负责提供软件接口,使软件能使用网络服务。
常见协议:HTTP、Telnet、FTP、SMTP。
IEEE802协议:


作者:牛儿还在山坡吃草



信息系 项目管理师 软考 信息系统 系统 项目管理

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,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 注册新账号